成效展示

社区足球的逆袭之路:徐州琵琶街道的苏超逐梦之旅

2025-07-28

在徐州鼓楼区琵琶街道,一片不足五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足球正以星火燎原之势重塑着社区的活力。这个曾以工业仓储闻名的老街区,如今因足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—— 从社区水泥地到苏超(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)的专业赛场,琵琶街道用十年时间书写了一段草根足球的逆袭传奇,让 “足球之乡” 的美誉在基层生根发芽。

一、从水泥地到专业场:社区足球的蜕变

琵琶街道的足球基因源自上世纪 90 年代的工厂联赛。当时,辖区内的煤机厂、建材厂等企业自发组织球队,在厂区空地上展开较量。尽管条件简陋,但每到周末,尘土飞扬的场边总能围满呐喊助威的工人和家属。2015 年,街道响应全民健身号召,将闲置的仓储用地改造成三块标准足球场,并引入智能灯光系统和观众看台。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社区足球的面貌:原本只能在水泥地踢球的孩子们,如今能在专业草皮上训练;曾经零散的企业球队,逐渐整合为社区联队,定期举办 “邻里杯” 联赛。

社区足球的逆袭之路:徐州琵琶街道的苏超逐梦之旅

“以前踢球要横穿马路去学校,现在出门 5 分钟就能到球场。” 社区居民王师傅回忆道。据统计,自球场建成后,参与足球活动的居民数量增长了 300%,其中青少年占比超过 60%。街道还与徐州体校合作,每周派专乐鱼网页版业教练指导青训,培养出多名入选省青少年梯队的苗子。

二、苏超赛场上的 “草根之光”

2024 年,琵琶街道足球队以 “徐州鼓楼社区联队” 名义报名苏超联赛,这支由快递员、教师、个体户组成的队伍,在预选赛中爆冷击败多支职业青训梯队,成功晋级正赛。球队核心球员李浩然是一名 25 岁的社区网格员,他白天处理居民事务,晚上带队训练:“我们没有职业球员的体能,但每场比赛都拼到抽筋。” 在与泰州队的关键战中,球队凭借顽强的防守和反击,以 2:1 获胜,创下苏超业余球队的历史性胜利。

球队的崛起离不开专业化运作。街道联合徐州足协引入鲁能足校的教练团队,每周进行三次战术复盘和体能训练。队员们还自费考取裁判证和急救员资格,确保赛事规范化。“我们不是来凑数的。” 队长张伟说,“苏超给了我们与职业球员同场竞技的机会,也让社区足球的价值被看见。”

三、足球撬动的社区治理新生态

足球不仅是竞技运动,更成为社区治理的润滑剂。在琵琶街道,足球场化身 “议事厅”:居民们在观赛间隙讨论停车位规划、垃圾分类等问题;球队赞助商主动参与社区公益,为困难家庭捐赠运动装备。2025 年,街道将足球元素融入老旧小区改造,在楼栋外墙绘制球星壁画,在社区广场设置足球主题雕塑,让足球文化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每个角落。

“足球让陌生人变成邻居,让邻居变成朋友。” 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强介绍,通过足球赛事,社区成功调解了 12 起邻里纠纷,组建了 8 支由球员家属组成的志愿服务队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球队的拼搏精神带动了辖区经济 —— 周边餐饮、运动装备店的营业额增长了 40%,甚至吸引了一家足球主题咖啡馆入驻。

四、苏超背后的 “徐州密码”

琵琶街道的成功并非孤例,而是徐州足球生态的缩影。作为江苏省首个实现 “每万人拥有 1 片足球场” 的城市,徐州近年来投入超 2 亿元建设社区球场,并构建起 “校长杯 — 区长杯 — 市长杯” 三级青训体系。在苏超赛场上,徐州队的训练基地设在鲁能足校,与职业梯队共享场地和医疗资源;球员中既有退役的中超名将,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,这种 “老带新” 的模式让球队兼具经验与活力。

“苏超的魅力在于它打破了职业与业余的界限。” 徐州市足协主席李锋说,“当 3 万球迷在奥体中心为社区球队呐喊时,足球就不再是单纯的比赛,而是城市精神的图腾。” 这种精神在琵琶街道尤为显著:每当球队出征,社区居民自发组成 “助威团”,带着烙馍、辣汤等徐州特产前往客场;球员凯旋时,街道会在足球场举办露天庆功宴,让足球真正成为全民共享的节日。

从工业锈带到足球热土,琵琶街道用足球丈量着城市的温度。在这里,每一次传球都传递着邻里温情,每一粒进球都见证着基层治理的创新。正如球队更衣室墙上的标语:“我们或许无法成为职业球员,但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冠军。” 这种草根精神,正是中国足球最珍贵的火种。